其他 | ||||
传记 | ||||
NO. | 作品 | 收录於 | 出版社/年份 | 页数 |
1. | 马仑,〈韦晕〉 | 《马华写作人剪影》 | 泰来,新山, 1979 | 28页 |
2. | 马仑,〈典范作家韦晕〉 | 《新马华文作家群像》 | 风云,新加坡, 1984 | 28页 |
3. | 林洋,〈韦晕的生活及写作经历〉 | 《南洋商报.南洋文艺》 | 19.12.1986 | - |
4. | 叶永顺,〈韦晕的另一面〉 | 《南洋商报.南洋文艺》 | 19.12.1986 | - |
5. | 林洋,〈韦晕著作一览〉 | 《星洲日报.文艺春秋》 | 3.06.1987 | - |
6. | 甄供整理,〈韦晕生平纪略〉 | 《源头活水文学之夜》 |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,吉隆坡, 1988 | 7-9页 |
7. | 陈辽主编,〈韦晕(1913-)〉 | 《台湾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辞典》 | 山西教育,中国, 1990 | 90页 |
8. | 马仑,〈韦晕〉 | 《新马文坛人物扫瞄1825-1990》 | 书辉,士古来, 1991 | 328-329页 |
9. | 王景山主编,〈韦晕〉 | 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作家辞典》 | 人民文学,北京, 1992 | 36页 |
10. | 〈第二届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得奖人:韦晕简介〉 | 《第3届马华文学节特刊》 | 第3届马华文学节工委会,吉隆坡,1993 | 13页 |
11. | 李锦宗,〈韦晕〉 | 《陨落的文星》 | 彩虹,新山,1999 | 227-284页 |
12. | 林洋,<韦晕的生平及作品> | 文艺春秋 | 1.4.1979,8.4.1979,15.4.1979, 29.4.1979 | - |
13. | 马仑,〈韦晕〉 | 《新马华文作者风采1875-2000》 | 彩虹,新山,2000, | 305页 |
访问: | ||||
1. | 马汉,〈「短篇小说」创作经验谈〉 | 《写作人》第4期 | 马来西亚写作人(华文)协会,梳邦,1.10.1980 | 4-11页 |
2. | 陈雪风,〈韦晕及其见解──不算访谈的访谈〉 | 《南洋商报.南洋文艺》 | 19.12.1986 | - |
3. | 甄供整理,〈究源足以镜流〉 | 《源头活水文学之夜》 |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,吉隆坡, 1988 | 14-17页 |
非中文的韦晕创作翻译: | ||||
1. | 陈祖明(Ding Choo Ming)译,〈Senja Di Pelabuhan Gagak (乌鸦港上黄昏)〉 | 《 Koleksi Cerpen-Cerpen Malaysia (马来西亚短篇小说选集)》 | 马来西亚大学出版社 和西德一家出版社,1977 | 295-305 |
2. | Li Chi Chu译,〈 Kalau Nasib Malang Menimpa (白区来的消息)〉 | 《 Angkatan Ini (这一代 )》 | 语文出版局,吉隆坡,1988 | 183-194 |
文学馆未珍藏的韦晕著作及相关评论: | ||||
1. | 《太阳向东方沉没》(长篇小说) | 60年代笔农主编「60年代马华小说丛书」时曾列入,但没出版。(已遗失) | ||
2. | 《水东流随记》(散文集) | 以秦系为笔名,准备由吉隆坡文化供应社出版,但没出版。 | ||
3. | 《长河十颂》(散文集) | 在《南方晚报》发表的散文,加上作者自己设计的插图多帧,被列为「天马丛书」之一,但没出版。 | ||
4. | 韦晕编,《童恋》(丛刊) | 文化供应社,吉隆坡,5.1957 | ||
5. | 韦晕编,《荷塘上》(丛刊) | 文化供应社,吉隆坡,6.1957 | ||
6. | 韦晕编,《黄校长》(丛刊) | 文化供应社,吉隆坡 |
其他作品: | |
1. | 早期学生习作,发表于20年代的《华侨日报》类似学生园地的版位。 |
2. | 20年代介于散文和短篇小说的文艺习作,《大光报.疏影》。 |
3. | 20年代诗作,文艺副刊《露丝》。 |
4. | 1929年-1933年,作品刊于《民国日报.黄花》、南京的《橄榄月刊》、《广州晨报》副刊、 天津和上海等地的报刊。 |
5. | 〈放逐〉(短篇小说),《民国日报.黄花》,1929-1933年。 内容是由南洋回国的归侨余耐告知他的经历,因为激于爱护祖国热情,参加了当地的反日运动,不容于当地的殖民地政府,以莫须有罪名,把这位爱国的牙医送回原籍。《日安库斯科》,171-172页。(新大中文图书馆可能有) |
6. | <虎列拉的流行>,《文艺画报》,1929-1933年。 |
7. | <追龙>,天津《国闻周报》,1929-1933年。 |
8. | <非武装区>(短篇小说),香港《非非画报》,1933-1937年间。 |
9. | <小鬼头孙三>(短篇小说)。 |
10. | 上官豸,<南渡>(散文),《星洲日报.晨星》,1937年后。 |
11. | <农村事件>、<仇恨>、<贫士行品>、<青春草>、<残夜>、<灵魂论新诠>和<安乐土>等短篇小说,<迷楼小记>、<山芭人的幽默>和<文坛谈老>等散文。《南洋商报.狮声》、《总会新报.新流》、《商洋周刊》、《文艺长城》、《新光报画》文艺栏以及《星期文艺》等。 |
12. | <我的创作过程>,1985年9月15日刊于《中国报.狂飙》。 |
13. | 沙耶,<南美行>系列:如<伊瓜苏与伊代甫>等,《南洋商报.南洋周刊》,1987年。 |
14. | 〈邦咯岛〉,郑良树编,《华文.中一》,马来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,1987。 |
15. | <沉橹二三事>, 请参考马仑《新马华文作家群像》。 |
16. | 韦晕作品散见《南洋商报》的文风(杏影编)、新年代(谢克编)、小说天地(谢克等人编)、读者文艺、商余(叶永顺编)、《星洲日报》的<文艺春秋>(甄供编)、新加坡民报的<新生代>(谢克编)、文艺报及南方晚报等报的文艺副刊。 |
17. | 柯奕彪,《韦晕小说的关怀情思》,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,新加坡,2002。 |
18. | 俞王纶, 《马华文学的形成与发展──以小说创作为重点之研究》,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,马来西亚,1967。 |
19. | 陈韵宁《韦晕短篇与长篇小说之研究》,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论文,马来西亚,1990/91。 |
20. | 《第2届马华文学节特刊》。 |
21. | 朱立立,〈论新生代马华作家的文化属性意识〉,《华文文学》第48期,中国,1.2002。 |
22. | 柯奕彪,〈情节的省略与扩张──评韦晕微型小说〈换季〉〉,《锡山》第22期,2002年6月,57-58页。 |